#摸鱼时的思考清单
⚪精神寄托对象的选择,有高低贵贱之分吗?
⚪情绪会侵蚀人的判断力以及品性吗?
⚪如何判定是否有必要投入沟通成本?
⚪下场无路人,粉圈贴标签的惯性可降低其认知成本,这种思维又有什么危害呢?
⚪随着年岁增长,在封闭式信息茧房中是否会过得更自在、更幸福?
我以为这种兴趣的缺乏错在我自己,却不曾想这恰恰是本能的防御,抵抗那些试图强加给我、而我自己知道并非天然属于我的东西。
……
孤独是一种天赋,失去以后才知其价值。……你会在孤独中坚守自己吗?我认为您会这样做,尤其是您自己的生命会帮助您。就让您的生命提供帮助吧;请相信、请信仰时间。但是更要相信您自己,永远别把信任放在其他人身上,也别放在我身上……别把信任放在人身上:外面有动物,植物,石头,所有那些美妙的东西,纯粹得像光像云,永远不会欺骗。——《年轻人的学派》
#塞尔努达
我那么难过地哭泣,那么痛苦地思索,都是为了什么?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再过二十年,再过五十年……一切都将成为过眼云烟,好像我们从来没有存在过。只会有两行字留在历史教科书,对索尔仁尼琴的崇尚将按照索尔仁尼琴的方式成为历史。——《一面小红旗和斧头的微笑》
*不为了什么,我于历史微不足道,思考和痛苦都只是为了让我自己成为自己。
就像杰克伦敦一篇小说的主题:身穿紧身衣也可以活着,但是你必须收紧自己、压迫自己,并且要习惯禁锢。我们甚至只靠梦想支撑着也活过来了。但是现在我们将怎样生活?——《苦难中的甜点和俄罗斯精神的焦点》
饭圈文化的规矩里,偶像把自己当作商品,粉丝把自己当作数据女工,就是没能把自己当作对自己负责的独立的人,可悲的同时又引发了各种出圈的纷争。
但同样可怕的是:只把自己以及相同立场的群体当人,与此同时,将讨伐对象【非人化】之后,党同伐异的“伐”才能做得更加冠冕堂皇、铿锵有力,大获全胜之后再留下一地狼藉。
(接上条)
家庭学校教育缺位的责任,本职卖艺之人就应为了过往得到的喜爱与利益挺身而出,担起这担子/锅?
或许我对饭圈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我从来都认为“在其位谋其事”是最理想的状态。我不认可粉丝-偶像的扭曲关系,就代表着我不仅不认可白嫖可耻,粉丝需要对偶像的事业负责,可以越俎代庖出警,同样也不认可偶像肩负着教化粉丝群体的职责。
另,如何定义粉籍?靠入粉申请书和氪金流水还是其他什么文件?
一边认为爱豆之流业务能力有限且才不配位,一边把崇高的教育引导之责往人身上推,真奇也怪也。
突然想起来一个好久好久没听见的古老词语——家教。那些没有礼貌的冒犯行为,以往总会得到来自长辈一个“没家教”的负面评价。是的,的确有很多父母并不是什么好榜样,多少人在成长过程中和父母的冲突至死仍未和解,或者是在经济基础占领高地后才能扭转局势,从而获得对话空间。
那在学校里就不能学好是么?先放下那套漏洞百出、目的性极强的政史以及语文教材,为了升学为了成绩,有学生会被当众剃头,我高中年级主任甚至会深夜潜入学生宿舍没收手机,到现在那套耸人听闻的人脸识别系统,要全方面掌管学生的喜怒哀乐……为了那些“正当”、“正义”的理由,学生作为人的财产权、隐私权可以被明目张胆地践踏,潜移默化下,学生会知晓尊重与个人权利的价值么?那些曾经被压抑被消声被侮辱的孩子,以及目睹这一切的孩子,是不是早已被这套规则彻底同化了?
抵制行为主要逻辑在于:降低肖战的商业价值和工作机会→伤害到肖战粉丝群体的感情→从而认识到举报行为不能轻易做
这个链条的前两步是可能实现的,但我对是否能走到最后的一步的抱悲观态度——很明显带头的那个粉头就没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低龄粉丝群体的成长环境或许让他们早已将慕权式举报当成理所当然的正义手段,对他人权益和情感的伤害只是“依法治国的代价”,那这个价值观层面的困局怎么破?
我并不认为目前的抵制声浪能带来什么醒悟和反思,这除了报复情绪的发泄以外,就是种一厢情愿的粗暴“教育”手段,喧嚣过后留下来的或许只有:愤懑、压抑、猜忌以及敌意——这些情绪在一次又一次没有和解的冲突后仍旧生生不息,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杂食/求知欲加上求生欲/搬砖养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