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篇文章《大饥荒中农民的反应》( http://mjlsh.usc.cuhk.edu.hk/Book.aspx?cid=4&tid=2454 ),讨论了当时的农民如何偷盗粮食、哄抢粮食,而干部又如何对他们进行镇压。
”甘肃省“对于一些地方农民闹粮或抢食粮站的案件处理是极其严酷的,一般被定为‘现行反革命’,有的还被处决。
作为受害者的农民,有些人为了自己的生存,还同类相残,不仅欺凌、残害同类中的更弱者(如孤儿),甚至残害他人,杀人而食,这是更深层次的历史悲剧。
人吃人方式被分为三种:挖吃尸体、吃尸体(即未埋葬之尸体)、杀吃(活人)。“
在英语里读懂中国政治
——兼谈不同英语文本的可读性问题
发觉似乎没有人写过不同体裁英文文本的可读性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写一下。
鉴于我读英文也没有很快,所以只是纯粹的感受分享。
对非母语者而言,最困难的不是遇到讨论政治议题的、严肃的词汇,反而是最贴近日常生活的描写,包括但不限于对人衣着外貌、动作细节的描绘,因此从实用的角度(增长对中国政治的见识)出发,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就应该避免有过多细节描写的文章,以免遇到太多生词而产生畏难情绪。
根据这一原则,首先可以根据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搜索主流通讯社的报道。这些媒体(如AP、BBC、Reuters、theGuardian)的报道一般较短,文字比较言简意赅,适合入门。在这一领域,不建议“新手”选择newyorker这类媒体的长文,一是篇幅过长,读起来费劲;二是有很多对采访对象的描绘,读起来让人犯难(怎么每个单词都不认识)。
其次是可以选择关注新近事件、带有政策导向的智库报告。这些报告的文字都很平实,而且车轱辘话比较多,翻来覆去强调一个核心观点,读起来比较容易把握。
举例说明,Brookings关注外交领域,不过分析深度有限;citizen lab以技术分析见长,发布了很多解析中国审查机制的文章;china media project关注中国政治传播领域的最新进展;ASPI发布了几篇聚焦新疆的报告;MERICS是欧洲最大的中国智库,等等。
再次是远离哲学思辨的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论文。由于如今的社会科学注重实证方法、挖掘因果关系,高质量的论文都不会炫耀辞藻,反而是用朴素的语言(跳过艰涩的方法/数据分析部分即可),将最基本的论点翻来覆去地说,所以不会很难读。因此,论文的摘要和结论部分也是很好的入门材料。
其中一本适合了解政治的期刊是journal of democracy,这本期刊不会很严肃,可以看作是学者的时评,篇幅大多不长。
最后,安装一个划词自动查询软件有很大帮助,我选的是欧陆词典。
#长毛象安利大会 @runrunrun
看了象友推荐的《她们的征途:直击、迂回与冲撞,中国女性的公民觉醒之路》,这本介绍了2000年以来中国的公民运动及抗争者。
我一直都知道中国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我生活的普通世界,有阳光和高楼,不算很好但大部分时候还不似地狱;另一个世界则像在地下涌动的河流,裹挟了这个世界所有的黑暗和罪恶,它翻腾着喧嚣着,却始终没能将自己的声音传达出地面。
我曾以为自己看到过另一个世界的一隅,但在看这本的时候,我意识到,我一直什么都不知道。
书中提到了大部分事件和人对我而言都是陌生的,或有所耳闻但并不了解。原来在我看不到的地方,有这么多人在为我们所有人的权利和自由而拼命;原来警察会对抗争者说“如果是在文革,你早就被拉出去枪毙了”;原来在中国连刑讯都会看人分三六九等;原来是九五世妇大会后,中国才在89后终于得以重返世界舞台;原来早年间的推特网友是会到现场组织行动因而更早受到打压;原来大部分抗争者,都是因为对某个问题、某些人多了一些执着和同情,从此走上了那条抗争道路。
这本书的记录结束在2017年,结尾感觉就大家在黑暗中苦苦挣扎,以为可以撑到光明,但很快又陷入了另一片无尽的黑暗。但就算记录到了今天也不会有区别,因为我们都知道,一切都没有结束。
总之,很感谢这本书里提到过没有提到的每一位抗争者,感谢作者,感谢安利的象友,谢谢让我知道这些。
@bluegrass
我今天上午也听了这个节目!两位嘉宾都特别清晰、坚定。特别棒!尤其是甘歌老师,她提到的不婚理念纠正了我此前极为狭隘的认识。她俩在问答环节的回应也都很有见地。
我刚刚看她们已经剪好发在YouTube上了。(我要再听一遍!)
https://youtu.be/1231Gl9s2EM
人人都知道乔治·奥威尔写了《一九八四》,对其中所描绘的恐怖图景深以为然,但鲜少想起他对体育的批评。1945年,他写过一篇《体育精神》,对体育能促进各国友谊持怀疑态度,认为其中过分掺杂政治和民族主义。
“现今开展的体育比赛几乎都是竞争性的。参加比赛就是为了取胜,而如果不全力争胜,比赛便失去了意义。在乡间草地上,当你们分成两边,且不涉及集体主义情感时,才有可能单纯地为娱乐和锻炼进行比赛。但是一旦涉及荣誉问题,一旦想到你的失败会给集体丢脸,最野蛮的战斗本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就连只参加过学校足球赛的人都知道这点。国际级别的体育比赛堪称一场模拟战争。但是事情的关键不在于运动员的行为,而在于观众及其身后各个国家的态度。这些国家醉心于这种荒唐的赛事,还煞有介事地相信——至少在短期如此——跑跑、跳跳、踢踢球就是对民族品德的检验。”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
这篇真的全,几乎包括所有常见问题:https://mp.weixin.qq.com/s/vmcf2FA_IZjwerWdTwdc2g
“清零”三年:中国人的集体创伤和一个永不会道歉的政府 - 纽约时报中文网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21216/china-zero-covid-apology/
文中提到的电子书链接(其实是一个长图做成的 PDF):
2022 上海抗疫实录 by wuyuu
https://wu-yuu.github.io/SH2022.pdf
第一次在象上刷屏宣传自己的英文播客,虽然这个播客已经做了两年了,但是因为是英文版本,我说话较少自我审查,所以一直也不太敢在社交媒体贴出来(还是有点怂,需要改进)。但是我很喜欢最近写的这一集,所以希望大家也喜欢!
【Many Anthems, Many Chinas】b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ttps://feeds.buzzsprout.com/1348048.rss
2022年11月,在乌鲁木齐的大火之后,人们走向了街头抗议。在一栋政府大楼面前,示威者们一度一起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国歌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国家主义的工具,是民族主义与爱国教育的化身表达。但是当中国的抗议者们借它来表达对政府的愤怒的时候,也意味着中共政府借民族国家主义为自己正名的把戏被戳穿。
在2022年春季的上海封城期间,政府和社交媒体平台也曾多次审查屏蔽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这是一首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歌曲,我们都能说得出它的每一句歌词。在言论和创作审查严厉的高压之下,难以找到有效的、有共鸣的表达的人们,此时可能会借助国家框架下的语言表达,将它转化为己有,作为彼此鼓励、共鸣、创造联结的口号。 (未完)
前些时候不知道在哪看到,说每个专业都有一些外界不知道的门道。具体内容我没仔细看,但这个说法我非常赞同。可以说是门道,也可以说是一种可以作为预设知识使用的专业知识。虽然我是个摸鱼怪,但我姑且也算是在做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举一个可能外界不大知道的例子。
谢灵运有这么一首诗,题为《岁暮》,正文是:「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运往无淹物,年逝觉易催。」这首诗的「明月照积雪」一句是名句,它的白描从南朝梁开始就倍受赞赏。
不知道朋友们读这首诗有什么感觉,说不定会觉得它很精炼而有力度?前两句写自己晚上睡不着,中间两句写岁暮肃杀的风景,最后两句感叹时间的流逝——这种高度凝练的笔法或许反映了他心中的苦涩?从抒情到写景再到抒情,结构很合理?
但这样的考虑从一开始就是不成立的,因为这首诗是残篇。它是残篇这个事实是不甚为人知的,要通过这样的途径判断:这首诗最早见于唐高祖时编纂的类书《艺文类聚》,何谓类书?不恰当的说,类似于学生写作文时用的好词好句和名人事迹集。类书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会删节收录的作品——毕竟摘抄好词好句也犯不着抄写全文对吧——这个特点可以通过对比被《艺文类聚》收录的并且现在还能见到全篇的作品看出来。那么仅仅只见于《艺文类聚》的作品又如何呢?答案很简单:我们现在只能见到一个残篇。
(并且更悲伤的,《艺文类聚》作为一个官方工程,它的编纂水平很低下,所以你甚至不能期待被它摘录的一定是它的精华部分——这本书存在着很多抄着抄着就懒得抄的例子)
于是,这首诗根本就不会是六句,它可能有二十句,因此精炼之类的完全说不上;然后,现存的部分在原诗中也未必是连在一起的,根据谢灵运诗一般的风格,我差不多可以说这三联在原诗中大概是在三个不同的地方,因此讨论这三联间的关系也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把这首诗当成一个整体来读的误读古人就有了,明末的钟惺和谭元春就这样称赞过谢灵运的另一首残篇精炼。
在有了这些知识之后再读这首诗,我想会有不同的感觉吧,虽然就我自己的体验来说并不会是多好的感觉。
为了避免像上面说的那种误读,就需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去追溯一首诗最早见于什么样的书,那本书又有什么样的特性。这个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专业的预设,而怎样去追溯一首诗的最早文本也是专业的知识。
我说这些当然不是为了炫耀专业知识——而且我觉得这也没什么好炫耀的,知不知道谢灵运这首诗是残篇有什么好得意的嘛——只是,对于想准确把握的人来说,就必须先获得类似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一般是在本科的教学中传授的(尽管我对现在的本科教育没什么信心),这是专业性的客观现实。但这绝不是说只有进入专业才能获得这些知识,比如我自己就从来没受过中国古代文学的专业训练,但我就是知道这些事情,啼嘿。
换句话说,重要的不是专业身份,而是获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构成前提。过去且不说,在现在这个时代,只要感兴趣都可以学到。如果对某一方面感兴趣,这些知识一定是重要的。就中国古代文学来说,如果有这样的知识,别的不说,你至少在买书的时候能买到最合适的版本。但相应的,如果只是感兴趣,那么学习这些知识大概不是那么轻松的事情——我只是想读读诗愉快一下,你却说我要知道这个那个,我想读诗不是为了你说的那些啊。
专业中的那些门道指的就是这些,它之所以成为专业的门道不是因为它是什么独门绝技、一子单传,而是因为对大部分人来说学习它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比例。但对于感兴趣的人来说,它又确实是有用的。
这里才是我真正想说的:我说得上的专业知识只有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小部分而已,通过这一小部分我都能理解它的必要性,那对于更多的我感兴趣的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的领域,我欠缺的有多少啊。比如我最近在选耳机(你怎么还在选耳机),我根本看不懂相关的参数,也不理解评测时常用的术语的意涵,更无法鉴别评测的优劣乃至正误(我倒是可以自信地说,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我是能鉴别的),但这些都对我选耳机至关重要——如果我现在从零开始学习相关知识,迟早有一天我能理解这些,做出更好的选择,但是我并不想去学,我没有那个精力。
(我猜想那些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们就是愿意去学的那种人——只要感兴趣,就从基础开始学习)
只要还承认这些专业知识是重要的,那么就必须说,我几乎什么都不知道,我是无知的。而人与人的交流对我来说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便在于:每个人拥有的专业知识是极其有限的,而通过人与人的交流,至少可以互相借用对方的知识——假如你对一位诗人感兴趣,我可以很顺手地帮你大致查到他的诗集的版本情况,虽然我觉得这个知识没什么卵用——而另一方面,我对乐意传播自己专业知识的人,都抱有敬意。我自己没有那么大的志向,我也只能脱帽致敬而已。
中文母语者.灵魂语言英语|INFJ.会发mbti笑话|简中网络难民|边缘群体|女权主义者|物种平等主义者|国际主义者|白日梦小王子|过度思考重症患者|网络话唠
Hey I'm Chinese! Speak English & un poco de español.
HP/DoctorWho/JOJO/DiabolikLovers/Helltaker
💙Benedict Cumberbatch/小野大輔/及川光博/李健💙
ˇ我既是自己的上帝,也是自己无比虔诚的信徒。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