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吗和美团半斤八两,结果人物周刊报道了饿了吗,美团就变成靠谱公司了?网友在想什么。
真要阴谋论,只写饿了吗一家,再加上美团试图挤占外卖市场更大的份额,嗯,人物周刊写这篇出发点都值得深究。
这些年的互联网企业竞争策略都是低价赔本控制市场。等到整死竞争对手,消费者就是养肥的猪,随便宰杀。单个消费者没有抗争能力,毕竟今天价格便宜谁会想明天呢,但我至少可以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自己出门买吃的。
没有其他对象只能说美利坚,税收外卖费外卖员小费(是的分开来给钱,外卖费平台拿走,外送员要额外给钱)等于我要额外付30%以上才能吃外卖,人间不值得,不如自己烧。uber eat也是不断收购,同行业竞争也是给消费者优惠券,但美利坚是没有外卖送达时间要求。
@collins 羡慕QAQ,我地理位置不佳,没餐厅且收费贵。连亚洲超市都在其他州。
@Absenta_sunflower 没有竞争就没有伤害...鉴于资本(一般)是不会让利的,在订单相似而平台收费更少、服务更好的前提下,我其实有点好奇后二者的派送员收入和福利水平。
不过挣得多也不一定意味着员工福利更好就是了,参照亚麻家的仓库工人...
@collins 亚麻最近在YouTube打广告说它家保护一线工人🤦♀️只要没脸没皮做什么都可以,哦耶
@Absenta_sunflower btw,一个不算笑点的笑点:
两家华人平台的配送员,app首页上称之为“骑手”,despite本地送餐都是开车
(还是熟悉的味道?)
@collins 估计是照搬了国内两家运营模式
@Absenta_sunflower 从烧钱入场的时候我就在猜想这两家跟国内的外卖巨头有无联系了,但当时明面上没查到。
@Absenta_sunflower 可能我区外卖市场稍微有点特殊。周围亚裔特别是华裔人口(本地居民+留学生)数量不少,除了美国人常用的UberEats和DoorDash,本意是针对华人群体的ChowBus和HungryPanda等在本地实际上的用户群也不小(且已经不限于华人用户)。而后二者的运营在很多方面都有国内的味道,比如初期大量派发coupon和不收service fee,烧钱抢占市场,再比如送餐时间比前二者明显的快(用户界面同样看不出,但我猜测平台方有做相关限制,因为送餐员明显步履匆匆,且因太赶弄洒过餐食)。在这种竞争下,前二者在我区派送似乎比较少有态度不好或没送到的问题,而平台方给我们用户的感觉就是一直在试图拉平价格上的差距...